或為六國說秦王曰:「土廣不足以為安,人眾不足以為強。
若土廣者安,人眾者強,則桀、紂之後將存。
昔者,趙氏亦嘗強矣。曰趙強何若?
舉左案齊,舉右案魏,厭案萬乘之國,二國,千乘之宋也。
築剛平,衛無東野,芻牧薪采,莫敢窺東門。
當是時,衛危於累卵,天下之士相從謀曰:
『吾將還其委質,而朝於邯鄲之君乎!於是天下有稱伐邯鄲者,莫不令朝行。
魏伐邯鄲,因退為逢澤之遇,乘夏車,稱夏王,朝為天子,天下皆從。
齊太公聞之,舉兵伐魏,壤地兩分,國家大危。
梁王身抱質執璧,請為陳侯臣,天下乃釋梁。
郢威王聞之,寢不寐,食不飽,帥天下百姓,以與申縛遇於泗水之上,而大敗申縛。
趙人聞之至枝桑,燕人聞之至格道。
格道不通,平際絕。齊戰敗不勝,謀則不得,使陳毛釋劍掫,委南聽罪,
西說趙,北說燕,內喻其百姓,而天下乃齊釋。
於是夫積薄而為厚,聚少而為多,以同言郢威王於側紂之間。
臣豈以郢威王為政衰謀亂以至於此哉?郢為強,臨天下諸侯,故天下樂伐之也!」
有人為六國遊說秦王,說:
「土地廣博,不能就認為國家平安了;人口眾多,不能就認為國家強盛了,
如果土地廣博國家就平安了,人口眾多國家就強盛了,
那麼夏桀、殷紂的國家就應當繼續存在到今天。
從前,趙國也曾強盛過,可是,趙國強盛了又怎麼樣呢?
當初,它向左可以擊敗齊國,向右可以擊敗魏國,制服了這兩個萬乘大國,
猶如制服千乘小國宋國一樣。趙國奪取了剛平,衛國就失去了東地,
因而放牧、打柴的人也不敢出沒於這些地方。
在這時,衛國危如累卵,天下諸侯相聚謀劃說:
『我莫非要退還贈給別國的禮品,而又去韓拜趙王嗎?』
於是,天下諸侯有聲稱要進擊趙都邯鄲的,
當晚發佈了命令,第二天早晨就行動起來。
魏國進攻邯鄲,打敗了趙國,於是在逢澤與諸侯相會,
魏王乘坐帝王乘坐的專車,儼然自稱為王。
率領諸侯朝拜周天子,諸侯都順從他。
齊威王聽說後,就出兵討伐魏王,以致魏國土地分裂,國家危急,
魏王只好親自拿了禮品,獻上玉壁,甘願對齊王稱臣,諸侯這才從魏國撤兵。
楚威王聽說以後,覺也睡不著,飯也吃不下,
於是帶領民眾和齊將申縛大戰於泗水之上,大敗申縛。
趙國聽說以後,出兵到了枝桑;燕國聽說以後,出兵到了格道。
格道平際交通斷絕,齊國作戰則不勝,設謀則不中,
於是齊國派陳毛解除武裝,服罪聽命於楚王,
又西去趙國解說,北去燕國解說,對內向百姓說明,諸侯才停止向齊國進攻。
於是乎,聚少成多,積弱為強,天下群眾街談巷議,都在議論楚威王,
人數既多,也很普遍。我怎麼說楚威王政衰謀亂到了這種地步呢?
那是因為楚國以強力侵凌天下諸侯,所以天下諸侯才共謀討伐楚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