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愿,德之賊也。
如果拿本字典查閱,它給你的解釋是:
在鄉里中,故意做出忠厚老實的樣子以討人喜歡的人。
我們說這樣的人很可悲,因為那是種沒有劃歸思路清楚、
東西好壞、事情是非、條理明白的人,他們不會為自己樹立敵害,
卻也沒有真正掏心以對的朋友,甚麼都是假的,朋友是假的,
想法是假的,連他自己─都是假的。
讀過這麼一個故事:
滿清統治期間,外國使節進貢一盆極之珍品的紫牡丹,入得朝廷,
群芳皆失顏色。皇帝極之鍾愛此栽,卻有一士甘冒大忌寫詩諷刺,
有『奪朱非正色,異種也稱王』兩句,他寫的是皇帝愛新玩意兒,喜新厭舊,
可在皇帝眼中看來,卻明顯諷刺滿清皇朝為奪去大明朱氏江山的異族。
惹惱了皇帝老兒,龍顏大怒,立判死刑。
文字獄令時人畏懼,多有故事流傳,此為一例。
『奪朱二字,奪人一命』,紅色恐怖固然有,紫色恐怖也可怕。
鄉愿怕的是甚麼?說實話被砍頭?不敢明白坦蕩發言的人的迷思吶!
這樣的人隨世俗流轉而活,逐眾生觀念而遷,
認為躲在他人的蔽蔭下就是安全,要死,最早發言的人先死,
反正現在又不是帝制!
然後我們就會瞧見,鄉愿認為自己是正義的先鋒,所有事物的執法者,
旁人一句話,他們就能夠唯恐天下不亂地呶絮不休,偽善得有如天使般純潔。
東施效顰是一種鄉愿,為反對而反對當然更是。
林清玄的書中曾寫過某篇小故事,記得大略是這樣:
有人為自己的口拙與人緣不佳而煩惱,便去請教當地的大師,
大師微笑對他言道,從現在開始,你只要做一件事,
凡是有人提出甚麼觀點,你必要持反對意見,而且大加討伐,
想盡任何理由去抗爭,這樣,你就會成為一個很有學問的人了。
很可笑罷?是的,鄉愿就是自以為聰明,喪失自我還沾沾自喜的蠢才。
為甚麼我們要說,鄉愿是偷取道德的賊呢?
孟子給學生的回答是:
這種人,你要說他有甚麼不對也舉不出例子來,你要指責他似乎又無可指責。
他所做的一切都符合世俗,看起來還很忠信廉清,很得大家的喜歡。
但實際上,他的作為並不合於堯舜之道,所以說他是偷道德的賊。
論語陽貨篇十七:
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
我想,應該解釋得極其清晰了罷。
以上,獻給全天下的鄉愿,好自為之。
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