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合,圮地無舍,衢地合交,
絕地無留,圍地則謀,死地則戰,
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
孫子說:大凡用兵的法則是,將領向國君領受命令,聚集民眾組成軍隊,
在難於通行之地不要駐紮,在四通八達的交通要道要與四鄰結交,
在難以生存的地區不要停留,要趕快通過,
在四周有險阻容易被包圍的地區要精於謀劃,誤入死地則須堅決作戰。
有的道路不宜通過,有的敵軍可以不擊,有的城邑可以不攻,有的地盤可以不爭,
甚至國君的命令有的也可以不接受。
故將通於九變之利者,知用兵矣;將不通九變之利,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
治兵不知九變之術,雖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所以將領能通曉靈活機變的好處的,就算懂得用兵了;
將領不通於靈活機變的好處,即使了解地形,也不能得到地利;
治軍不了解機變的權術,即使懂得「有的道路不宜通過」等「五利」,
也不能充分發揮士卒們最大的戰鬥能力和作用。
是故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雜於利而務可信也,雜於害而患可解也。
是故屈諸侯者以害,役諸侯者以業,趨諸侯者以利。
所以高明的將領考慮問題,一定兼顧利與害兩個方面。
在不利的條件下看到有利的一面,事情就可以順利進行;
在有利條件下看到不利的因素,禍患便可及早解除。
能使諸侯屈服的,是用諸侯最害怕的事情去威脅;
能役使諸候的,是用危險的事情去困擾;能使諸侯歸附的,是用利益去引誘。
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所以用兵的方法是:不要寄希望於敵人不來,而要依靠自己有充分準備,嚴陣以待;
不要寄希望於敵人不會進攻,而要依靠自己有敵人不可攻破的條件。
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必生可虜,忿速可侮,廉潔可辱,愛民可煩。
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所以,將領有五種致命的弱點:
有勇無謀,只知死拼,可能招致殺身之禍;
臨陣畏縮,貪生怕死,則可能被俘;
性情暴躁易怒,可能受敵輕侮而失去理智;
過分潔身自好,珍惜聲名,可能會被羞辱引發衝動;
由於愛護民眾,受不了敵方的擾民行動而不能採取相應的對敵行動。
所有這五種情況,都是將領最容易有的過失,是用兵的災難。
軍隊的覆滅、將帥的犧牲,必定是因為這五種危害,
因此一定要認識到這五種危害的嚴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