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
合軍聚眾,交和而舍,莫難於軍爭。
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
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
孫子說:根據一般用兵的法則,將帥向君主領受命令,
聚集民眾,組編軍隊,到與敵軍兩相對壘,
沒有甚麼比兩軍相對爭奪制勝條件更難的了。
兩軍相對爭利之所以難,就難在以迂回的手段達到直捷的目的,
就難在化禍患為有利。
採取迂回的途徑,但引誘凝滯敵人,後於敵人發動,
卻先於敵人達到目的,這便是懂得變迂為直謀略的人。
軍爭為利,軍爭為危。舉軍而爭利,則不及;
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
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
百里而爭利,則擒三將軍,勁者先,疲者後,其法十一而至;
五十里而爭利,則蹶上將軍,其法半至;
三十里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
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
敵我雙方軍隊相互競爭,是為了取得利益,是為了化解危機。
若以全部的軍隊來爭奪利益,必然因為速度過慢而趕不上敵人;
若以部分的軍隊來爭奪利益,
又恐怕那些為了運送裝備或糧食而殿後的部隊遭受到敵人的攻擊與掠奪。
所以如果命令士兵們穿起盔甲去追趕利益,
那麼就會使軍隊早上與夜晚都無法獲得休息,
用比平常多一倍的時間趕完比平常多一倍的路程。
如果前往距離一百里遠的地點去爭奪利益,那麼上等的將帥也會被捕擄;
帶勁的士兵在前面,疲憊的士兵在後面,
那麼十個人之中只有一個人能夠趕到啊。
如果前往距離五十里遠的地點去爭奪利益,
那麼上等的將帥也要遭受失敗,原因在於他只有一半的軍隊能夠趕到。
如果前往距離三十里遠的地點去爭奪利益,
那麼就只有三分之二的士兵能夠趕到了。
軍隊如果沒有武器裝備就會滅亡,沒有糧食就會滅亡,沒有能源物資就會滅亡。
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
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
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
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和為變者也。
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
掠鄉分眾,廓地分守,懸權而動。 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所以不知道諸侯的圖謀,就不能預先與他結交;
不知道山林、險阻、沮澤等地形,就不能行軍;
不用當地人做嚮導,就不能得到地利。
軍隊是以欺詐的形態存在著的,是以有利與否來決定行動的,
是以分散及聚合來進行變化的啊!
所以軍隊行動時,他急速的狀態應像「風」一樣,
遲緩的狀態應像「林」一樣,侵略的狀態應像「火」一樣,
不動的狀態應像「山」一樣,難以測度的狀態應像「陰天」一樣,
動作的狀態應像「雷霆」一樣。
決定前進方向、指揮分散行動或者掠奪土地後進行利益分配,
都應該先權衡利害得失後再付諸行動。
先知道如何運用迂直策略的人將會取勝。這是用軍隊競爭的方法啊!
《軍政》曰:言不相聞,故為金鼓;視不相見,故為旌旗。
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
人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
故夜戰多火鼓,晝戰多旌旗,所以變人之耳目也。
《軍政》上說:用言語指揮聽不清就用金鼓,用手勢指揮看不清就用旌旗。
金鼓旌旗這些工具是用來統一軍隊視聽的。
軍隊行動統一以後,那麼,勇武的人不得擅自前進,
怯懦的人也不能單獨後退,這就是指揮大部隊作戰的辦法。
夜間作戰,多使用火與鼓;白天作戰,多使用旌旗。
這是適應將士們視聽的辦法。
故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
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
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
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
無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陳,此治變者也。
對於敵人的軍隊,可以挫傷它的士氣,對於敵人的將領,可以動搖他的決心。
軍隊初戰的時候,士氣比較旺盛,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就逐漸怠惰,
到了後期,士卒就會氣竭思歸。
所以善於用兵的人,要避開敵人的銳氣,
等到敵人鬆懈疲憊時才去打它,這是掌握軍隊士氣的方法。
以我軍的嚴整來對待敵人的混亂,以我軍的鎮靜來對待敵人的嘩恐,
這是掌握軍心的方法。
以我軍的靠近戰場來對待敵人長途跋涉,
以我軍的從容休整來對待敵人的奔走疲勞,
以我軍的糧足食飽來對待敵人的糧盡人饑,這是掌握軍力的方法。
不去迎擊旗幟整齊、部署周密的敵人,
不去攻擊陣容嚴整、實力雄厚的敵軍,這是掌握因敵而變的方法。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銳卒勿攻,
餌兵勿食,歸師勿遏,圍師必闕,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所以,用兵的法則:敵人占領高地,不要去仰攻;
敵人背靠高地,不要從正面攻擊;敵人假裝敗退,不要跟蹤追擊;
敵軍銳氣正盛,不要去進攻;敵人以餌兵誘我,不要去理睬;
正在撤退回國的敵人,不要去攔阻;包圍敵人,要留個缺口;
對陷入絕境的敵人,不要急於追迫它。這些,都是用兵應當掌握的原則。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