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鞅亡魏入秦,孝公以為相,封之於商,號曰商君。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
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後,道不拾遺,民不妄取,
兵革大強,諸侯畏懼。然刻深寡恩,特以強服之耳。
衛鞅從魏國逃到秦國,秦孝公任用他為丞相,把商地分封給他,號稱商君。
商君治理秦國,法令雷厲風行,公平無私。
懲罰,不忌避威勢強大的貴族;獎賞,不偏私關係特殊的親信,
法令實施至于太子,依法處治。師傅犯法,處以黥,劓之刑。
一周年之後,路上沒人拾取遺失的東西,百姓不亂取非分的財物,
國力大大加強,諸侯個個畏懼。
但刑罰嚴酷,缺少仁恩,只是用強力壓服人而已。
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傳商君,辭不受。
孝公已死,惠王代後,蒞政有頃,商君告歸。
孝公實行商君新法十八年後,重病臥床不起,打算傳位給商君,商君辭謝不受。
孝公死後,惠王繼位,執政不久,商君請求告老還鄉。
人說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國危,左右太親者身危。
今秦婦人嬰兒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
是商君反為主,大王更為臣也。
且夫商君,固大王仇讎也,願大王圖之。」
商君歸還,惠王車裂之,而秦人不憐。
有人遊說惠王說:
大臣權力太重會危及國家,左右近臣太親會危及自身。
現在國內連婦女、兒童都說法令是商君的法令,並不說是大王的法令。
這樣,君反為人主,而大王反變為人臣了。
況且商君本來就是大王的仇人,希望大王想辦法對付他吧。
商君害怕受誅,想返回魏國。秦人不許他出境,說:商君的法令很嚴厲。
因此不能出境,他走投無路,只好返回。
惠王即以車裂的極刑處死了商鞅,而秦國人並不表示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