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老相公,晉人。適將嫁女,攜眷至江南,躬市匳(音廉)妝。
舟抵金山,張先渡江,囑家人在舟,勿煿(音爆)羶腥。
張老相公是山西人。因將嫁女,便帶著家眷來到江南,親自購買嫁妝。
船到了金山這裡,張老相公先過江,囑咐家人在船上,
不要爆炒魚羊這些氣味強烈的肉類。
煿:一種烹飪法。將食物用大火熱油快炒,並頻頻以鍋鏟翻攪材料,
至食物剛熟即起鍋,比炒所需的時間更短。
蓋江中,有黿(音元)怪,聞香輒出,壞舟吞行人,為害已久。
張去,家人忘之,炙肉舟中。忽巨浪覆舟,妻女皆沒。
張迴棹,悼恨欲死。因登金山謁寺僧,詢黿之異,將以仇黿。
僧聞之,駭言:「吾儕日與習近,懼為禍殃,惟神明奉之,祈勿怒;
時斬牲牢,投以半體,則躍吞而去。誰復能相仇哉!」
原來江中有黿怪,聞到香味就會浮出水面,破壞舟船,吞沒行人,為害已久。
張老相公離去後,家人忘了他的囑咐,在船裡烤肉。
忽然巨浪打上,把船翻覆,張妻與女兒都沒頂。
張老相公划著小舟回來,不見家人,哀悼悵恨得想尋死。
之後他登上金山,拜謁寺僧,詢問黿怪的事,想要對黿怪報仇。
僧人聽了,害怕地說:我輩平日與牠相近,懼怕牠帶來災禍,把牠當作神明供奉,
祈求牠別發怒,也時時宰殺牲口,一半一半地投進水裡,
大黿就會躍出水面吞下祭禮。誰又能與牠為敵呢!
張聞,頓思得計。便招鐵工,起爐山半,冶赤鐵,重百餘斤。
審知所常伏處,使二三健男子,以大鉗舉投之。
黿躍出,疾吞而下。少時,波涌如山。
頃之,浪息,則黿死已浮水上矣。
行旅寺僧並快之,建張老相公祠,肖像其中,以為水神,禱之輒應。
張老相公聽了後,頓時想出一個計謀。
他便去招來鐵匠,在金山的半山腰架起熔爐,冶煉赤鐵,重達百餘斤。
並且弄清楚黿怪經常埋伏何處,派兩三個強健的男子,用大鉗子舉起鐵塊投入江中。
黿怪躍出,很快地吞了鐵塊落回江中。沒多久,波濤洶湧有如山高。
頃刻,江浪又平息下來,黿怪已死,浮到水面上了。
江上的船家商旅,以及金山的寺僧都為此感到快慰,建了張老相公的生祠,
在祠堂裡掛著張老相公的肖像,把他當作水神,向他祈求都很靈驗。
白話試譯:水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