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
  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篛篷覆之。
  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
  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
  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
  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
  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身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
  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
  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舟尾橫臥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
  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計一舟:為人者五,為窗者八,
  為篛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者各一;
  對聯、題名並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噫!技亦靈怪矣哉!

  明朝有一個技藝特殊的人,名叫王叔遠,
  他能夠用直徑一寸的木頭,雕刻成宮室、器皿、人物,
  以至於飛禽走獸、樹木玉石,
  無一不是就原有材料的形狀雕刻成相似的東西,
  各自具備著不同的神情姿態。
  他曾經送給我一隻果核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蘇東坡乘船遊赤壁的故事。

  船頭船尾約有八分多長,高度大約二分上下。
  中間高而寬敞的地方是船艙,用篛竹葉做成的船篷蓋在頂上。
  兩旁開了小窗戶,左右各四組,一共八扇。
  打開窗戶一看,有雕刻的欄杆相對著。
  關上窗子,右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左邊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並且用石青塗在刻紋上。

  船頭坐著三個人,中間那個頭戴高帽、滿臉鬍子的是蘇東坡,
  佛印在右邊,黃魯直在左邊。
  蘇、黃兩人合看一冊手卷;
  東坡右手拿著手卷的開頭,左手搭在魯直的背上;
  魯直左手拿著卷子的末端,右手指著卷子,好像在說些什麼。
  東坡露出右腳,魯直露出左腳,身體都微微傾斜著;
  他們緊靠一起的兩膝,都隱藏在卷子底下、衣服摺疊的地方。
  佛印看起來很像彌勒佛,袒裸前胸,露出乳房,抬頭看著上方,
  神情態度和蘇、黃大不相同。
  他橫著右膝,彎著右臂,將身體靠在船上,
  同時立著左膝,左手臂掛著念珠靠放在左膝上,
  珠子可以很清楚地算出來。

  船尾橫擱著一隻槳,槳的左右邊各有一個船夫。
  在右邊的那個,綰著椎髻,仰著臉,
  左手靠著一根橫木,右手抓著右腳趾,好像在高聲叫喊的樣子。
  在左邊的那個,右手拿著芭蕉扇,左手按著火爐,爐上有個茶壺,
  那個人眼神專注,面容沉靜,好像在聽煮茶聲的樣子。

  在那船底稍稍平坦的地方,則題名其上,
  刻的文字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筆畫像蚊子的腳那般細小,一鉤一畫,都很分明清楚,文字塗成黑色。
  又刻上一個篆文圖章,刻的文字是「初平山人」,文字塗成紅色。

  總計整艘船上:有五個人,有八扇窗子,
  有篛篷,有船槳,有火爐,有茶壺,
  有手卷,有念珠各一個;
  對聯、題款和篆章的文字,共有三十四個;
  而總計它的長度,竟然還不到一寸,
  原來是揀擇細長的桃核雕刻而成的。
  啊!技術也太靈巧特殊了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水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