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在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會有老師指導。
老師,是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答困惑的人。
人並不是生下來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誰能沒有困惑呢?
有了困惑卻不去請教老師,那麼他的困惑就永遠不能解決了。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領會道理,本來就比我還要早,我當然要向他學習;
出生在我之後的人,如果他領會道理,也比我早的話,我也應向他學習。
我所要學習的是「道」啊,哪裡需要知道對方是生在我之前或生在我之後呢?
所以,不管對方地位是顯貴還是低下,無論對方年齡較長或較少,
只要是「道」所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嗟乎,師道之不存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
今之眾人,其下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
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唉!從師問道的風氣從很久以前就已不流傳了,想要人沒有困惑也是很困難的。
古代的聖人,他們遠遠超出一般人,還是會跟從老師請益求教;
現在大多數的人,他們遠遠比不上聖人,卻認為向老師學習是可恥的,
因此聖人變得更加地聖明,而愚人變得更加地愚笨。
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因為這個原因吧?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則恥師焉,惑矣!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人們疼愛自己的孩子,就會選聘好的老師來指導他們;
但是他們自己本身,卻恥於向老師學習,真是令人不解啊。
那些孩子們的老師,只是教他們誦讀書籍,學習熟悉文章休止和停頓處的人,
並不是我說的傳授道理、解決疑難問題的老師啊。
每當對文章的句讀不清楚的時候,會去請教老師;
可是有困惑不能解決的時候,卻不會去請教老師。
最後只學習到小地方,卻遺漏掉重要的部分,我真的看不出他高明在哪裡。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
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乎!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巫師、醫生、樂師及各種工匠,不以互相學習爲恥。
可是如今的士大夫們,只要一提到老師、學生這樣的稱呼,
大家就會群聚在一起來嘲笑他。
問說為甚麼要嘲笑呢?
嘲笑的人就會說:「他們之間年紀相差不多,領會的道理也應該差不多吧!」
於是,向地位低的人學習,就會覺得十分可恥,
向地位高的人學習,又會覺得好像在諂媚。
唉!從師問道的風氣無法恢復,由此可知。
巫師、醫生、樂師以及各種工匠,被所謂的君子瞧不起,
如今君子的智識卻反而比不上他們,這真是件很奇怪的事情啊!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賢不如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不拘於時,請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就曾經向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等人請教學習。
像郯子這些人,他們的聰明才智當然比不上孔子。
但孔子說:「三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讓我學習的對象。」
所以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學生高明,
只是領會道理的時間有先有後,學術技藝的研究各有專長,如此罷了。
李蟠先生,年方十七,喜歡古文,六經的經文以及傳注,他都能夠通曉熟習。
又不被恥學於師的風氣所約束,來向我求教,
我贊許他能實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道理,所以寫了這篇<師說>來贈送給他。
近期將以世說新語為主要進度更新
1.聊齋前兩卷、世說新語前七章、戰國策前五策、孫子兵法已貼畢,其後待續。2.可利用找貓食搜尋網誌內文章,因分類之故,同一篇文章只會被納入單一分類,例如秋聲賦置於古文觀止,而不會同時出現在賦的資料夾中。3.水晴會視分類需要而搬移文章,所以單文網址不一定是固定的,請見諒。4.如需轉載、引用,請註明網址與站名。5.極度排斥注音/火星文,不歡迎任何廣告帳號加友。
- Aug 20 Fri 2010 07:42
韓愈.師說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