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史馮道傳論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
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
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
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
《五代史‧馮道傳》論說:
「『禮、義、廉、恥,是治國的四項綱紀;這四大綱紀不能高張,國家就會滅亡。』
說得真是太好了,管仲確實善於論說。
禮、義,是治理百姓的重要法則;廉、恥,是教化人民的重要德目。
因為人不正直廉潔,就想獲得一切;不知羞恥,就甚麼事都做得出來。
做為一個人,到了這個地步,那麼災禍、失敗、混亂、滅亡,都將一一降臨。
何況身為大臣而甚麼東西都要、甚麼事情都做得出來,
那麼,天下哪有不亂、國家哪能不亡的呢!」
然而四者之中,恥尤為要,故夫子之論士曰:「行己有恥。」
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又曰:「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
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其原皆生於無恥也。
故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
然而禮、義、廉、恥,這四者當中,恥最為重要。
所以孔子在談論士的時候,說:「立身處世,要有羞恥之心。」
孟子也說:「人不可以沒有羞恥心。以沒有羞恥心為恥,便不會有恥辱了。」
又說:「羞恥心對人而言,關係重大;玩弄機謀巧詐的人,是沒有羞恥心的。」
之所以會這樣說,是因為一個人會不正直廉潔以至於違背禮法、抵觸了義理,
都是出自於沒有羞恥心的原因。所以士大夫無羞恥心,就是國家的恥辱。
吾觀三代以下,世衰道微,棄禮義,捐廉恥,非一朝一夕之故。
然而松柏後凋於歲寒,雞鳴不已於風雨,彼眾昏之日,固未嘗無獨醒之人也。
我觀察夏、商、周三代以後,世風敗壞、道德式微,拋棄禮義廉恥,
並不是短時間內就可以造成的。
然而到了寒冬時節才知道松柏總是最後凋零;
風雨交加的時候,報曉的雞也不會因風雨就停止啼叫。
在那世道昏亂,眾人昏睡的時候,未必就沒有獨自清醒的人。
頃讀顏氏家訓,有云:
「齊朝一士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
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
吾時俯而不答。
異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業,自致卿相,亦不願汝曹為之!」
嗟呼!之推不得已而仕於亂世,猶為此言,尚有小宛詩人之意;
彼閹然媚於世者,能無愧哉!
最近我讀《顏氏家訓》,其中有段話說:
「北齊一位士大夫曾經告訴過我:『我有一個孩子,已經十七歲了,
頗為通曉書信、奏章這類文書的工作。
教他學習鮮卑話和彈琵琶,漸漸的也快要熟練理解了,
用這兩樣本事去服侍名公鉅卿,沒有人不寵愛他。』
我當時低著頭沒有答話。真是奇怪呀!這個人竟然這樣教育孩子!
如果是用這種方法,去換取到卿相的高位,我也不願意你們去做!」
唉!顏之推不得已才在亂世裡做官,他尚且說出這樣的話,
還存有小宛詩人不願同流合污的深意,
那些曲合己意、迎合世俗的人,能不感到慚愧嗎?
近期將以世說新語為主要進度更新
1.聊齋前兩卷、世說新語前七章、戰國策前五策、孫子兵法已貼畢,其後待續。2.可利用找貓食搜尋網誌內文章,因分類之故,同一篇文章只會被納入單一分類,例如秋聲賦置於古文觀止,而不會同時出現在賦的資料夾中。3.水晴會視分類需要而搬移文章,所以單文網址不一定是固定的,請見諒。4.如需轉載、引用,請註明網址與站名。5.極度排斥注音/火星文,不歡迎任何廣告帳號加友。
- Aug 29 Sun 2010 21:26
顧炎武.廉恥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