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郤畏偪,將焚公宮而弒晉侯。
呂甥、郤芮害怕受到威逼,要焚燒晉文公的宮室而殺死文公。
寺人披請見。公使讓之,且辭焉,曰:
「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
其後余從狄君以田渭濱,女為惠公來求殺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
雖有君命,何其速也?夫袪猶在,女其行乎!」
寺人披請求進見,文公令人訓斥他,並且拒絕接見,說:
蒲城的戰役,君王命你第二天趕到,你馬上就來了。
後來我逃到狄國同狄國國君到渭河邊打獵,你替惠公前來謀殺我,
惠公命你三天後趕到,你過了第二天就到了。
雖然有君王的命令,怎麼那樣快呢?在蒲城被你斬斷的那只袖口還在。你就走吧!
對曰:「臣謂君之入也,其知之矣。若猶未也,又將及難。
君命無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惡,唯力是視。
蒲人、狄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無蒲、狄乎?
齊桓公置射鉤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眾,豈唯刑臣?」
披回答說:小臣以為君王這次返國,大概已懂得了為君之道。
如果還沒有懂,恐怕您又要遇到災難。
對國君的命令沒有二心,這是古代的制度。
除掉國君所憎惡的人,就看自己有多大的力量,盡多大的力量。
您當時是蒲人或狄人,對於我又有甚麼關係呢?
現在您即位為君,難道就不會再發生蒲、狄那樣的事件嗎?
從前齊桓公拋棄射鉤之仇,而讓管仲輔佐自己,
您如果改變桓公的做法,又何必辱蒙您下驅逐的命令?
這樣,要逃走的人就會很多了,豈只受刑的小臣我一人?
公見之,以難告。三月,晉侯潛會秦伯于王城。
己丑晦,公宮火。瑕甥、郤芮不獲公。乃如河上,秦伯誘而殺之。
於是文公接見了披,他把即將發生的叛亂報告了文公。
晉文公暗地裡和秦穆公在秦國的王城會晤商量應付的辦法。
三月的最後一天,晉文公的宮室果然被燒。
瑕甥、郤芮沒有捉到文公,於是逃跑到黃河邊上,秦穆公誘他們過河把他們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