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公明儀問於曾子曰:「夫子可以為孝乎?」
曾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君子之所謂孝者,先意承志,諭父母於道。
參,直養者也,安能為孝乎?」
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行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
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
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
戰陳無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災及於親,敢不敬乎!
烹熟鮮香,嘗而薦之,非孝也,養也。
君子之所謂孝也者,國人皆稱願然,曰:「幸哉!有子如此!」所謂孝也。」
曾子說:孝有三種等級,大孝是使父母受人尊敬, 公明儀請教曾子:老師您可以稱為孝嗎? 曾子回答說:這是甚麼話?這是甚麼話呢?君子心中所謂的孝, 曾子又說:我們的身體,是父母遺留下來的。
其次為使父母與自己不受辱於人,最後是能盡心奉養父母。
是指以父母的心意為先,為他們準備好一切所需,
完成父母的心願,並且讓父母明白正道之道。
我只是能做到盡心奉養父母,怎麼能夠稱為孝呢?
舉手投足,一言一行,都是在行動父母遺留下來的身體,
難道敢不慎重嗎?
起居處事不莊重,不是孝;對君主不忠心,不是孝;
做官不恭肅,不是孝;對朋友沒有信義,不是孝;
在沙場戰鬥不勇猛前行,也不是孝。
這五種事做不到的話,災殃及雙親,難道敢不慎重嗎!
烹煮鮮美香郁的食物,先嘗過再薦予父母,
這不是孝,而是養。
君子所謂的孝,指的是國人都說希望如此,說:
真是有福份啊!有這樣的子女!
這就是所謂的孝。
白話試譯:水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