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
  「諸侯人來事秦者,大抵為其主遊閒於秦耳,請一切逐客。」
  李斯議亦在逐中。
  斯乃上書曰:「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

  秦國的宗室、大臣向秦王進言︰
  「諸侯各國的人前來投效秦國,
  大多只為他們自己的主子在秦國遊說、做間諜罷了,
  請把他們趕走。」李斯也在被逐的名單上。
  李斯於是上書說︰「微臣聽說官員提議驅逐客卿,我大膽認為這是錯的。」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
  來(音同賴)丕豹,公孫支於晉。
  此五子者,不產於秦,而穆公用之,并國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彊,百姓樂用,
  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
  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井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
  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
  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彊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
  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與,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

  昔日秦穆公訪求賢士,西邊從戎族得到由余,東邊從宛地得到了百里奚,
  在宋國迎來蹇叔,在晉國招來丕豹和公孫支。
  這五位賢士,都不在秦國出生,可是穆公重用他們,
  結果吞併了二十個小國,稱霸西戎。
  秦孝公採用商鞅變法,轉變風氣、習俗,人民因而繁盛,國家因而富強,
  百姓樂於為國家效力,諸侯各國歸附聽命,大敗楚、魏兩軍,攻取了千多里的土地,
  國家至今還享有太平強盛的效果。
  秦惠王採用張儀連橫之計,攻佔了韓國三川之地,
  西邊吞併了巴蜀、北面取得了上郡,
  南面奪取了漢中,併吞了九夷之地,控制了鄢、郢,東面佔領了要塞成皋,
  取得了大片肥沃的土地,瓦解了六國的合縱,
  令他們都向西臣服秦國,功效一直延至今天。
  秦昭王得到了睢范,罷免了穰侯,驅逐了華陽君,增強了中央統治者的權力,
  杜絕了其他利益集團,蠶食諸侯的疆土,使秦成就帝業。
  這四位君主,都得力於外來人才的貢獻。
  由此看來,外來人才有什麼對不起秦國的地方?
  假如這四位君主拒絕客人而不接納,疏遠人才而不任用,
  這就使秦國沒有了富強的實益,而秦國也不會有強大的威名。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
  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音同陀)之鼓: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
  而陛下說之,何也?必秦國之所生然後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
  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官;而駿馬駃騠,不實外廄;
  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
  所以飾後官,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於秦然後可,
  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於前;
  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
  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音同必),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間,
  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
  今棄擊甕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
  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
  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
  然則是所重者在乎笆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致諸侯之術也。」

  現在陛下有崑崙山的美玉、隨侯珠、和氏璧,掛著明月珍珠,佩帶著太阿寶劍,
  乘坐的是纖離名馬,豎立的是飾有翠鳳羽毛的旗,架上是靈鼉的皮鼓。
  這些寶物,沒有一種是秦國生產,而陛下卻很喜歡它們,為什麼呢?
  如果一定要是秦國出產的才可用,那麼夜光寶玉就不能在秦廷裡作為裝飾。
  以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皿不能成為玩好之物。
  鄭、衛二地的美女不能充滿後宮,北方的良驥寶馬不能養在馬房中,
  江南的金錫、西蜀的顏料不能使用。
  如果所有裝飾後宮的姬妾、所有提供娛樂的事物都一定要產自秦國,
  那麼宛珠造的髮簪,各種形狀的珠玉耳環,山東阿地的白絹,
  和其他華麗的裝飾,都不能呈獻到陛下面前;
  而隨著時尚而打扮得端正漂亮、嬌艷動人的趙國美女,也不會在陛下身旁侍候。
  秦國的地道音樂是敲打瓦器、彈彈竹箏、
  拍拍大腿和嗚嗚呼呼地歌唱,它們聽來也很爽快;
  來自鄭、衛、桑間例如《照虞》、《武象》等樂曲,都是外國的音樂。
  如今陛下拋棄秦國地道敲擊瓦器的音樂,而偏好鄭、衛的音樂,
  不要秦箏而選擇《照虞》,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樣才快意、才好看。
  但是陛下對用人卻不是這樣,不問才能高低,不管為人是否可靠,
  凡不是秦國人便要離開,所有外來者都要驅逐。
  照這樣推論,陛下所看重的只是珠玉聲色,所輕視的卻是人民。
  這並非用來統一天下,征服諸侯的方法。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者士勇。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
  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
  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齎(音同基)盜糧』者也。」

  微臣聽說地域廣闊的,米糧才會豐富;國家強大的,人民才會眾多;
  兵器精良的,戰士才會勇敢。
  所以,泰山不排斥土壤,所以能這麼高大;河海不揀擇溪流,所以能這樣深廣,
  稱王的人不把各地的群眾排拒在外,所以能發揮他的影響力。
  所以,土地不分東西,人民不論國籍,四季都富裕豐足,鬼神也會來降福。
  這正是五帝、三王無敵的原因啊!
  如今陛下拋棄百姓,將人民給予敵國,排拒賓客,將人才讓給其他諸侯,
  致使天下人才卻步,不敢西向秦國,這不就是把糧食帶給強盜,把武器借給敵人嗎?


  「夫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
  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讎,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復李斯官。

  東西並非產於秦國,可當作寶物的卻很多,
  人才並非生在秦國,願意對秦忠心的卻很多。
  現在驅逐客卿而幫助敵國,減少本國人口而增加敵人的實力,
  結果在內使自己虛弱,在外又增加了怨恨而去、反過來幫助其他諸候的人,
  這樣,想國家不陷於危境是辦不到的啊!
  秦王於是廢除逐客的命令,恢復了李斯的官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水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